王程是一个天才,我感觉像“二次函数”这种只有汪星人能了解的奇怪的数字排列,他都能解得开,神人啊这是!
王勇呢,帅得不像话,有时我会从他身上看到什么叫差别啊,我们两个同年同月同日生,他一身秀气,我却一身土气!
可恨的是朱英俊啊,长得不帅还讨人爱,就由于取了个好名字,叫人咬牙挤泪水的是,凭什么那样多女生就追她一人啊,就像割麦子一样,一茬一茬地换!
崔慧成这个小胡子精明,但凡总不吃亏,叫人羡慕的是,他上课压根儿不听,却门门都能满90,天理何在啊!
徐倩文,地地道道的才女啊,不知呢,是她靠王勇火了,还是啊,王勇靠她出了名,总之,这里面的关系挺复杂的!
崔涵雨是个不折不扣的“母老虎”,过去连老班的面子都不让三分,郁闷的是,她居然还是,那些年,我班男孩一块追过的女生(除去我以外)!
王蓉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教育下的淑女形象,清纯的九零后,愈加生动地解释了中国女人的端庄舒雅(依据朱英俊语录改编)!
陈静的大特征就是——黑得胡闹,就仿佛在开玩笑,但她却是比较开放的年代少女的典范,彰显了21世纪的蓬勃与朝气!
要说每个故事里都要有一个胖子的话,那我就是这个故事中的“熊猫级(现在,胖子也稀少了啊)”的胖子,哈哈!
故事的开端非常简单——升学;故事的结局也非常简单——升学。
故事从十四岁的雨季开始讲起,为了学习,为了爸爸妈妈之命、老师之言,大家这一号人走到了一块。照个面,即使是认识了;笑一下,就表示默认了;极简单、极原始的交往方法。初的时间里,大家都忙着互相认识,嗓门大的,自然乐于自报家门喽,嗓门小的,就维持着矜持与距离,不过,非常快就被融合了。这是一个小小的集体,大家是演员,青春是舞台,老师就是督促大家完成节拍的导演。
初一,对于大家来讲,是一个没书的年代,大家不去打架、不去看小说、不去谈恋爱,大家却以数以千计的“罚抄”来填补大家的等待。大家的等待,有时会演变成走廊外的一排排,亦或是,老班办公桌前乌压压的一片,可能也会是高声吟唱着“我挨骂,我骄傲”的豪语走出教室。大家将“认真学习”写在纸上,折成飞机,从一楼飞向二楼再接着飞回来。或许,青春的序幕早已拉开,大家却不舍地躲在幕后,不愿承认罢了。
初二,这是热闹繁现的一学年,除去那些拼命死学的“顽固派”以外,其他的人都去了九霄云外。大家开始看大大小小的热闹:有些人被表彰,有些人却挨批,被表彰的人可能不会得意,但挨批的人却一直愤愤不平,这就是明显的“好”与“坏”。有时,竟连老师都分不清,是“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”,还是“一锅粥煮了一粒老鼠屎”。有的人开始探索,尝试着涉水过岸,有的人却还是等待,在原地徘徊。
初三,真真的正是热线腾飞的年代:大家拼搏、大家学习,有的人也在谈恋爱;大家努力、大家奋斗,有的人也在搞破坏;大家摇旗、大家呐喊,其实都在看比赛。这不外乎是一场马拉松的后角逐,卯足了积攒了三年的劲头,等待的就是奋力冲刺那一刻。大家开始把头埋进题海里,淡淡的油墨香,居然也能呛鼻,把那些沉睡三年的人呛醒了,打了个哈欠又睡了;把那些熬夜苦读的莘莘学子呛醒了,又开始没日没夜地复习了。青春好像有着巨大的张力,把大家的每根神经都拽紧了,毫不松懈。大家开始倒计时吧,“100天、99天、98天……”,这就是中考的宣言啊。
故事就如此结束了,人物非常前凸后翘、环境非常优美、情节也引人入胜,结局更是一个圆满的句号!
大家在青春的画卷上涂鸦出点点色彩,让太阳成形,让大地成形,大家的学校、大家的老师、还有大家自己,也在慢慢成形。其实,大家漂亮的青春又岂是这点点的色彩可以描绘的出来的呢?又岂是这太阳、大地可以拼凑的起来的呢?又岂是这一幅小小的画卷可以珍藏的下来的呢?